首页 软件攻略 全境封锁2零为不乱怎么刷

全境封锁2零为不乱怎么刷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全境封锁2零为不乱怎么刷,希望能帮助到您,更多相关请关注本网站。


  当年击毙本拉登的海豹六队后来怎么样了


  “海豹六队”在击毙本拉登之后,因过于张扬,仅仅过了3个月,就遭到了报复。事件导致17名海豹队员丧生,并给海豹部队造成了历史上最大的损失。


  海豹六队起源于1979年伊朗人质事件之后。在解救人质的初期,美国发动了代号为“鹰爪”的行动,计划让三角洲部队乘坐直升飞机前往伊朗展开营救。但是,这次三角洲部队的处女秀演砸了,行动以失败告终。

全境封锁2零为不乱怎么刷


  当然,造成失败的原因不是三角洲部队的战斗力,而是联合指挥上存在问题。“鹰爪”行动暴露出跨军种、多部门之间的配合效率很低,信息无法及时同步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了行动的失败。美国海军意识到,他们需要一支完全独立的专业反恐力量,而不是临时的多部门协同办公。于是,海豹六队应运而生。


  “鹰爪”行动,美军直升机残骸


  说起来,“海豹六队”这个名字还有个故事。因为当年为了迷惑苏联,美国将这支用于海上反恐的海豹突击队,命名为“海豹突击队第六队”。而实际上,当时只有3支海豹部队。


  1980年11月,海豹六队正式成立。


  海豹六队隶属于美国海军特种作战司令部,拥有近乎无限的资源(不光是海军资源),级别相当地高。一开始它的规模很小,只有75人,不过很快就超过了1700人(大部分是从其他海豹突击队挑选)。


  海豹六队下设7个中队,分别以7种颜色表示,包括:


  红色突击中队,代号“印第安人”蓝色突击中队,代号“海盗”金色突击中队,代号“骑士”银色突击中队,代号“猎头”黑色中队,负责情报、侦察和监视工作灰色中队,作为机动和保障小组绿色团队,用于内部训练


  因此,在新闻上露脸的都是红、蓝、金、银这4个突击中队,另外3个中队从事的都是幕后工作,用于保障4个突击中队的任务。


  1987年,海豹突击队第六队解散,但同时成立了一个名为“海军特种作战发展小组”(DEVGRU)的新部门。这个DEVGRU,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海豹六队的继任者,或者说只是改了个名字,因为它的大部分人员都来自海豹六队。海豹六队的名字继续被人们使用,但它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海豹六队了。


  在海豹六队执行过的众多任务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击毙本·拉登的“海王星矛行动”了。


  行动发生于2011年5月2日,结果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海豹六队成功干掉了拉登,全世界都为之沸腾不已。


  此次行动,并不是海豹六队的独秀,其他单位还包括了CIA特别活动部、第160特种作战航空团、海军第4战术电子战中队等。


  当然,我们看到的基本都是海豹六队的面孔,从现场的录像,到媒体的报道,全都是清一色的海豹队员。在社交媒体上,有的队员还晒出了行动的现场照片。另外,还有队员事后专门出了书,详细解读当天行动的一些细节。


  他杀死了拉登


  虽然行动干得漂亮,他们太高调了!


  要知道,海豹六队可是美国最最神秘的特种作战部队,本应该低调行事,隐藏一切。可令人吃惊的是,有些照片居然是真人露脸,完全没把保密当回事儿。一线部队不在乎,貌似连保密部门也选择了无视,或者说是纵容。


  这种事情之前没有过,之后也没有。也许是队员们太激动了吧,毕竟那一晚的行动,至少可以吹上一辈子。


  但是,海豹六队的张扬,很快有了后果。


  2011年8月6日,一伙阿富汗武装人员击落了一架CH-47支奴干运输直升机,机上所有38人全部遇难,其中包括海豹六队中的17名队员。


  当天晚上,在夜幕的掩护下,美军的一个特别行动小组,袭击了阿富汗的一处塔利班基地。交火持续了至少两个小时,但特别行动小组依然无法取得优势。于是,就呼叫了增援。


  当一架载有30名美军、7名阿富汗突击队员、1名翻译和1只军犬的CH-47支奴干运输直升机靠近那个基地时,有人向直升机开火,直升机被RPG击中后坠毁,机上人员全部死亡。


  此次严重的伤亡事件,调查结果遭到了很多质疑。有的观点认为,派一架运输直升机前往交战地点,而不是铺路鹰之类的专用直升机,让增援行动看起来非常业余,其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也有人认为,正是美国媒体和政府不遗余力地宣传,海豹六队成了人尽皆知的英雄,也变成了被袭击的目标。


  支奴干事件之后,海豹六队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他们依然活跃在特战前线,但在媒体上只剩下了一个名字,再无细节。


  2020年10月26日清晨,美国公民菲利普·沃尔顿在尼日尔南部马萨拉塔的农场被7名武装人员绑架。3天后,海豹六队根据CIA的情报进行了一次精确行动,成功营救了沃尔顿,并杀死了6名绑匪。


  这是海豹六队公开的最近一次行动,他们没有消失,依然存在,依然还是战斗力爆棚,不过对外则收敛了很多。


  或者也可以说,在击毙本拉登之前和之后,海豹六队并没有什么不同,唯一特殊的,可能就是击毙本拉登事件本身。


  为什么说王平改变了三国历史走向


  王平在三国是个特殊的存在,身为蜀汉名将,他有过两次投降,一次是跟随他所在的部落首领一起投靠了曹操,成为曹操手下的代理校尉,一次是在汉中之战结束后投靠了刘备,成为刘备手下的牙门将军。


  如果说王平的第一次投降是迫不得已的话,那么王平的第二次投降则是自主选择,王平选择了跟随蜀汉,这样就可以经常回到家乡,因为王平是巴西宕渠人,这里是刘备的势力范围。


  王平


  王平投靠刘备后,很长一段时间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直到诸葛亮的北伐,如果不是诸葛亮,估计王平不会在史书上留名,因为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任命了王平为马谡的副将,当时的马谡是诸葛亮最器重且培养的对象,王平与马谡一起镇守街亭。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马谡在镇守街亭时擅自违抗诸葛亮的命令,舍弃城池上山扎营,当时身为副将的王平很快看出马谡的部署有很多的问题,多次苦劝马谡,但是马谡是主将,不听王平的建议,王平没有办法,只得带领自己手下一千多士兵按照诸葛亮的部署紧守城池,以阻挡魏军。


  当时魏军将领是张郃,张郃在街亭之战时围住驻扎在山上的马谡,并切断了马谡的水源,人三天不喝水就挺不住,所以马谡军队很快就溃败了,张郃准备乘胜追击时,王平出现了,率领手下一千多士卒敲锣打鼓,迷惑魏军,张郃因此不敢继续前进。


  马谡与王平


  之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马谡失守街亭而落败,蜀汉上至诸葛亮,中到马谡、张休、李盛,下到普通士卒,大多都受到了惩罚,比如诸葛亮自降三级,马谡、张休、李盛被斩杀,只有一个人反而受到了嘉奖,这个人就是王平。


  很多人不理解的是:为何只有王平一个受到了嘉奖?他不就是阻挡了张郃的进军吗?怎么能说改变了历史呢?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得懂一点地理知识和军事常识,街亭在哪?在祁山道的最北边的地方,是今天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45公里的陇城镇,街亭当时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关中通往陇右的唯一适合大军团行进的交通要道,同时是祁山道向北的重要据点。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当时诸葛亮率领的蜀汉主力军还在陇右攻打陇右五郡(南安郡、天水郡、陇西郡、广魏郡和安定郡),魏军想要救援陇右五郡,就必须从街亭通过,而马谡和王平就守在这里,同时魏延和高翔也在附近协助马谡,只要马谡在街亭挡住了张郃,那么诸葛亮就能成功收割陇右五郡,只要诸葛亮成功收割陇右五郡,那么第一次北伐就算成功了。


  但是马谡在街亭战败了,张郃率军长驱直入,便直接进入了陇右,只要张郃率领魏军主力进入陇右,诸葛亮想要占领陇右五郡的目的就会失败,因为诸葛亮是攻城战,再加上张郃来了,没法攻打陇右,就只能撤军,所以诸葛亮在听到马谡战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撤军。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图


  这里最重要的就是王平,因为王平在街亭以南挡住了张郃,使张郃不能继续沿着祁山道南下切断诸葛亮的退路,看看地图就会明白,街亭向西是陇右,往南是祁山道,祁山道是诸葛亮从陇右撤退回到汉中的必经之路,如果王平没有挡住张郃,让张郃切断了祁山道,那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军的主力将被切断退路,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全军覆没,所以说王平拯救了诸葛亮整个蜀汉主力,保证了祁山道南端还在蜀军手中,这样就改变了历史。


  这就是王平第一次改变了历史,也成为王平高升的开始,这之后,王平开始被诸葛亮重用,王平被封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拜为讨寇将军,封亭侯。


  王平第二次改变历史就是发生在公元244年的兴势之战,这个时候王平已经是汉中太守,镇北大将军,负责镇守汉中,与当年魏延一样,镇守汉中,而在公元244年,发生了由曹爽率领十多万魏军大举进攻蜀汉的战事,也就是兴势之战。


  诸葛亮北伐图


  当时曹爽的魏军有十余万人,而王平镇守汉中的军队总数不足3万人,王平得到魏军进攻的情报时,已经差不多快兵临城下了,蜀军主力在成都根本来不及救援,王平一面向成都救援,一面主动出击派出军队守住各条进入汉中的道路,埋伏在险要的关隘,同进亲自率军在汉中东北方向的兴势(今陕西省洋县八里关镇)迎战魏军。


  因为王平巧妙地运用了地形地势阻挡魏军,魏军无法前进,死伤很多,同时蜀汉援军正从成都日夜兼程赶往汉中,费祎还在骆谷截击了魏军,魏军死伤惨重,狼狈退回关中,兴势之战以蜀汉的完胜告终,而此战前期就是王平率军成功阻挡了魏军,王平应该算是最大功劳。


  王平


  想想看如果让魏军进入汉中,以汉中的3万蜀军是无法抵挡十多万魏军的进攻,那么魏灭蜀之战就提前上演了,当时还有人建议王平应该收缩兵力,进入汉乐二城固守待援,但是被王平拒绝,王平选择了主动前出抢占有利地形迎战敌军,如果固守待援,让魏军进入汉中,将是一场灾难,很可能会让蜀军陷入被动,所以在兴势之战中,王平保住了汉中,改变了历史。


  一次街亭之战,一次兴势之战,王平两次改变了历史。


  中国历史上的“三家分晋”是怎么回事


  从春秋时代过渡到战国时代,有没有什么标志性的事件呢?有,还不止一件,而是两件,其中就有三家分晋,另一件就是田氏代齐。


  在这两起历史性的事件中,其实质往小了说,都是卿大夫夺权斗争的结果;而如果往大了说,则是分封制走向崩溃瓦解的标志性事件。


  周朝统治有八百年的历史,实际自打周平王迁都后,周室的权威就逐渐被各诸侯国踩在脚下了,各诸侯国相互争斗,最后搞出了春秋五霸。各位霸主们手底下有一批能人志士,他们虽是打工仔的身份,但都是实干家,久而久之,随着实力的增强,犯上作乱就成了家常便饭,直至将国君架空,甚至篡权夺位,比如田氏代齐,或合力分裂老诸侯国,比如三家分晋。


  所以,三家分晋就是晋国各路卿大夫们经过长时间的争斗,将晋国一分为三的故事。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田齐代替姜齐用了286年,韩、赵、魏三路小诸侯分裂晋国也花费了两百多年的时间。


  话说晋国也曾是春秋时代的一代霸主,怎么就突然衰落了呢?实际上并不是“突然”衰落的,权力的扩张都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当晋国在军事大国的道路上狂奔时,作为军人的卿大夫也就开始了他们专权的过程。


  从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的“作二军”,到公元前453年的三家分晋,历时两百多年,晋国国君权力的下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众卿专权到六卿专政


  从晋献公到晋文公的几十年里,晋国的军事实力大幅增长,这都是军事改革带来的结果。在此之前的数百年间,晋国长期只有一军,直到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他将一军分成上下两军,他统率上军,其子申生统率下军。


  二十八年后,到晋文公四年(前633年)时,晋国已有三军,即上军、中军和下军,三军分设正、副卿,均由非公族大夫掌权,是谓“六卿”。


  原本“六卿”只在军事领域活动,但后来随着权力的扩张,他们的势力逐渐延申到政治与民政领域,成为晋国政坛上颇为有影响力的家族势力,形成“六卿专权”的局面。


  那么晋国难道没有公族吗?怎么轮得上卿大夫专权呢?原本也有,但是由于晋国公族连年内斗,与君主相互钳制,到了晋献公时就不再设公子、公孙为贵族了。所以,公子、公孙只好离开晋国而仕于他国,由此造成了“晋无公族”的局面。


  “晋无公族”虽然促进晋国政局的稳定,但也为晋国被瓜分埋下隐患。有血缘关系的公族被驱离后,远支公族和异姓卿大夫代替了公族参与到晋国的政权中来。


  那么晋献公之后,在晋国主要有哪些卿大夫崛起呢?


  晋国的军事改革使它成为当时的超级军事强国。在此过程中,晋国也不断对外征战。在晋献公时先后灭了耿、霍、魏三国,其中功劳最大的有两位:赵夙和毕万,他们都因此而得到了封地。赵夙拥有了耿地,魏地则封给了毕万。


  赵夙原本的封地在赵城,先秦时代以邑为氏,故称赵氏;毕万有了魏地,也以以邑为氏,故称魏氏;而在早些时候,与周同姓的姬姓一族被封于韩原,故称韩氏。这就是后来分晋的原始三大势力:韩、赵、魏。


  除了韩、赵、魏三股卿大夫势力之外,还有源自晋献公之子重耳麾下的“五贤士”。重耳流亡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由于受到骊姬之乱的迫害,他被迫离开晋国,辗转8个诸侯国,在外颠沛流离了19年,直至62岁才归国当上晋国国君。


  在重耳流亡期间,与他相随的有所谓的“五贤士”,即:赵衰(赵夙的儿子)、狐偃咎犯(晋文公的舅父)、贾佗、先轸和魏武子(毕万的孙子)。在外流亡时重耳靠得就是这五位贤士,之后在他归国当政后,这五位贤士自然就成了大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于是,赵氏、狐氏、魏氏、胥氏、先氏等族因此而崛起。


  另外还有一些在军中世代掌权的大族,如“郤”氏等。


  在上述这些卿大夫中,赵衰颇有头脑。在晋文公即位之初,他就为晋国的发展添砖加瓦。他认为“尊周”是晋国的资本,这个主张被晋文公采纳。晋国因尊周而获赐晋河内阳樊之地,赵衰也因此被命为卿,从而有了更大的权力。


  晋国自从建立三军后,中军被视为正卿,谁掌握了中军,谁就是掌权人。原先中军在国君手里,到后来各路卿大夫为了掌权,先后争抢统师中军,导致中军成为卿大夫们手中的玩物。


  到公元前621年时,赵盾(赵衰之子,赵夙之孙)统师中军之后,他搞起了一家专政的局面,驱逐了狐氏,还把晋灵公也杀了,扶持晋成公上位。晋成公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将各路异姓大夫代为公族,这样一来,晋公室的力量衰微,而异姓大夫势力膨胀起来。


  赵盾专权的时间长达将近二十年之久,之后又有荀氏、范氏、栾氏、韩氏、知氏、魏氏先后掌权,而先氏、郤氏、栾氏在斗争中又被灭了。


  赵氏也曾一度陷入衰落,但后来又居上了,就是通过经典的“赵氏孤儿”的历史故事再度崛起的,这个故事在《史记·赵世家》有着详细的记载。通过这个故事,从中也可看到晋国君权的极度下滑,以及各路卿大夫之间斗争的残酷血腥。


  到了公元前514年,六卿合力又诛灭了祁氏、羊舌氏,并将其封邑划分为十县。这样经过一番争斗之后,形成了韩、赵、魏、范、中行、知氏六卿暂掌权力的格局。那么,接下来,这六卿又如何争斗呢?


  从四卿并立到三卿分治


  君权下移,六卿势力上升,晋国公室的土地逐渐被六卿瓜分,而六卿之间的领地转让、交换和抢夺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六卿为了争夺土地,还开启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田制改革。原先晋国以百步为亩,卿大夫们为笼络民众更改了旧规。如赵氏以两百四十步为亩,韩氏、魏氏参两百步为亩,范氏、中行氏以一百六十步为亩。其中以赵氏的让利最大,土地面积增加了,但并没有增加赋税,对此深得民众的拥护。


  六卿分守晋国之地,各有武装,为争取更大的利益,互相攻打不休。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赵鞅当政时,赵、韩、魏、知四氏与中行氏、范氏发生争斗,最终将中行氏、范氏赶出了晋国。于是,晋国政坛又开始了“四卿并列”的时代。


  晋定公死后,其子晋出公即位。他对四卿专权极为不满。按照常规,中行氏、范氏被驱逐后,其封邑应该充公,也就是归到晋国国君的名下。但是四卿没有那么做,而是将中行氏、范氏两家的土地私分了。


  晋出公对此事极为愤怒,于是他准备向鲁、齐两国求援,以对四卿施压。但四卿先下手为强,公元前456年,四卿合力攻打晋出公,最后堂堂一个国君被迫逃亡,结果死于途中。


  晋出公死后,晋哀公被扶上君位,但实际当政的则是知氏。知伯当选为晋国的正卿,之后晋国在知氏的治理下,实力大增,比如征讨齐国夺回失去的土地,再如攻打郑国,连下九城而还。这些都增强了晋国的国际声誉,引来诸多小诸侯国的归附。


  知伯掌权长达二十多年,在增强晋国实力的过程中,知氏也逐渐成为晋国四卿之首,在周王朝的所有卿大夫当中,也是能排上号的。


  知氏一家独大,晋国的事儿基本他说了算,谁要是不听话,他就打谁,但有时候人也不能太自信,否则迟早吃亏,知氏的出局就是这样。


  公元前455年,知伯打着“强公室”的旗号,自己先主动献出万户封邑,然后也要求韩、赵、魏同样也要各献万户封邑。韩、魏势力较弱,迫于知氏的压力,尽管不愿意,但最终还是献了地,但赵氏实力不弱,始终不肯献地。


  知伯大怒,于是公元前454年,知氏便胁迫韩、魏两家联合起来攻打赵氏。此时赵氏为赵襄子当权,赵襄子见形势不妙,于是就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附近)。晋阳是赵氏家族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城池坚固,物资充足,更重要的是还备受当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


  为了灭掉强硬的对手赵氏,知伯率韩、魏两家出兵围攻晋阳,这一围就是两年,但仍未能攻克晋阳。知伯眼看战事无果,十分着急,最后想到了用水攻的办法,他决定引晋水(汾水)以灌晋阳城,也就是水漫晋阳。


  不久之后,晋阳便被水所困,其状惨不忍睹。据《战国策》记载: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甚至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但奇怪的是,民无叛意,依然在坚守城池。


  当然赵襄子也没有闲着,他也在想着反败为胜的策略,最后还真想到了。赵氏暗中与韩、魏取得联系,三家很快结成了盟友,反手就给了知氏一记重拳。赵氏夜袭知氏守堤之吏,开决汾水河堤,使河水反灌知氏营寨。


  知氏军队很快被水淹没,全军乱作一团。韩、魏又乘机反攻,最后,知伯兵败被杀,知氏全族被赵氏诛灭。晋阳之战最终以赵、魏、韩三家胜利而告终。


  就这样,三家联手里应外合攻灭了知氏,四卿专政又变成了三家分治。


  三家分晋


  晋阳之战最终确立了韩、赵、魏三家在晋国的地位。公元前438年,晋哀公去世,其子晋幽公即位。此时,晋国公室已一点威严也没有了,能够控制的地盘也只有绛(山西运城新绛)与曲沃(山西曲沃)两地,其余的土地已全被三家瓜分了。


  在这样的局面下,晋幽公不但没有半点号令权,还得自己去朝见三家之君,这个“国君”当得太悲惨。从此,韩、赵、魏合称为“三晋”。


  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将三晋封为诸侯,这样韩、赵、魏三家得到了周天子的认证,正式步入诸侯国的队伍,取得了与其它老诸侯国平起平坐的地位与名分。


  三个诸侯国的开国国君分别是魏文候、赵烈候和韩景候。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共同废掉了晋国傀儡国君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的土地瓜分殆尽。


  曾经风光无限的一代春秋霸主--晋国,就这样被自己豢养的卿大夫们瓜分了。


  历史上,希特勒在最后关头为什么不选择逃走


  2017年6月,曾有一名自称赫尔曼·琼瑟伯格的阿根廷人,在阿根廷萨尔塔市对媒体发声,自己就是德国前领袖希特勒,当时此人已经128岁高龄。


  大家都哈哈一笑,就连以色列的摩萨德,也不屑一顾。


  答案很简单,真正的希特勒早就死了,所有一切故作神秘的假设与分析,说老希在最后关头神秘遁逃,然后藏匿在遥远的南美洲云云,都是讲故事而已。


  但在最后一刻,确实有一个希特勒的死忠分子试图将老希救走,她便是女飞行员汉娜莱契。而且,她的飞行技术也真的了得,成功地从慕尼黑穿越层层包围,降落在希特勒的最后堡垒附近,并受到了老希的嘉奖。


  这个时候,如果老希搭上汉娜莱契的飞机,确实有成功逃离柏林的机会,而且很大。因为三天之后,汉娜莱契又驾着一架教练机,成功地飞离了柏林。当时苏联红军担心老希就坐在这架飞机上,集中了大量炮火全力拦截,然而——她还是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点片云彩。


  所以,老希是可以走的。


  但他还是不走,因为他知道:走了也没啥用。离开柏林,前往慕尼黑,难道慕尼黑不会被盟军攻陷吗?


  事实上,希特勒也明白,他已经没有任何可以延续下去的可能,灭亡,便是他唯一的结局!


  在这里我们可以提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他在战争结束之际选择了退位,永久放弃一切作为普鲁士王国国王以及兼有的德意志皇帝所拥有的权力,前往中立国荷兰隐居。


  凡尔赛条约第227条,明确规定将他定为战犯,指他所犯的罪行侵犯了国际道德及条约的圣洁(如入侵永久中立的比利时)。但荷兰女王拒绝引渡他受审,不理会协约国的上诉。威廉甚至还得到一座小城堡——多伦庄园度过余生。英法最终也放弃了将他送上审判台的权力。


  那么为什么希特勒就无法得到这种待遇呢?因为他不但入侵了永久中立的比利时,也入侵了永久中立的荷兰、丹麦、挪威,换句话说,他已然彻底破坏了参战国对中立国保持尊重这一信条。大家可以想一下,连德国的亲戚荷兰都被你入侵了,遇难之际,谁还愿意拯救你?


  难道瑞士会吗?


  所以,希特勒惟有一死,当苏军逼近之际,他下令德军统帅部撤离柏林,本人则留下“与柏林共存亡”。军事机关的所有参谋和文职人员都毫无例外地参加战斗,并决定对按兵不动的指挥官要在5小时内处决。


  从战术上讲,柏林确实是德军精心设防的城市,防御体系完整,工事非常坚固。越是接近市中心,苏军前进越艰难。苏军在进攻前首先用火炮和飞机对目标地域进行轰击,步兵在坦克和配有喷火器和爆破器材的工兵掩护下,一小段一小段的前进,从后院、地下室甚至地下铁道和下水道渗透进去,攻占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楼房。


  也就是这个时候,柏林守备司令魏德林向希特勒提出了守军从首都突围的计划,并保证“国家元首安全撤离柏林”。陆军总参谋长克莱勃斯将军支持魏德林的突围建议,认为从军事的观点看,这个计划是有可能实现的。


  还是那句话,离开柏林又有什么用?希特勒意识到他已彻底输掉了到这场由他发动的战争,他拒绝离开柏林,惟有在此坚持到最后一刻。


  于是,在那一天的凌晨,希特勒宣布与等了他12年的爱娃·布劳恩举行婚礼。婚礼之后,希特勒口述了他的遗嘱,指定海军元帅邓尼茨为他的接班人,他决定自杀并希望他们夫妇的遗体在总理府进行火化。30日下午3点30分,希特勒与结婚才一天的妻子在地下暗堡的寝室里双双服毒自杀,并且,希特勒在服毒的同时,还举枪对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接着,戈培尔等人将希特勒和爱娃的遗体抬到总理府花园的一个弹坑里,浇上汽油进行火化。


  一切就此结束。

上面我们介绍了全境封锁2零为不乱怎么刷的内容,字数约15227字,不知道通过我们的介绍能否帮助到您,如果帮到您,可以收藏我们网站,下次记得来哦。

热门文章

Copyright © 2024 智能网 - 系统编程和数码游戏介绍_知识_教程服务平台!All Right Reserved - 备案号 : 蜀ICP备12013660号

免责声明:智能网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